作者:七禾页 | 2025.03.07 16:33:40 | 阅读:229 | 报告下载 |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在24年外部环境相对恶劣,房地产投资依旧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经济指标,也意味着新兴产业领域正在兴起。
虽然整体形势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但是这对于产业园区行业来说,经济重心转向实体产业,也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就像近期拜访了行业大拿,他提到的一个观点,“如今的经济依旧在增长,制造业总量也在增长,那么产业园区依旧存在机遇。”
除了经济指标之外,大方向问题各类公众号都写了很多,我们这次就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产业园区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部分一同探讨一下:
在今年的报告中,“人工智能+”成为核心热词,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随着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能行业热度居高不下,随着此次“人工智能+”被写报告,包括其他提到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新兴产业方向都将成为下一阶段地方政府追逐的热门产业方向。
但是也不得不浇一盆冷水,首先此次报告的核心依旧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新兴产业方向固然很好,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够发展这些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方向,特别是在《公平审查条例》发布之后,地方政府也没法以税返政策等方式赌博式地引入龙头企业迅速拉起一个新兴产业链。
所以如今产业发展趋向于理智化、合理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针对的就是以北上深等具备产业基础和各类资源禀赋的城市。所以对于这些头部城市的产业园区而言,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竞赛必然是指向科技创新、完整产业生态链以及高质量化的方向,“人工智能+”必然是招商、投资、培育的重点方向。
但是对于其他城市来说,首先要清楚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优劣势所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产业集群,而不是当下火什么,就一哄而上发展什么产业。在稳住基本盘、打造本土产业品牌IP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产业情况考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结合度,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或是融入新兴产业的供应链体系中。
报告中明确提到解决企业拖欠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的背后是希望处理好地方政府和市场化主体的关系,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顾虑,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企业总数的96%,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2%,而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5%。包括在科技创新领域,民营企业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发展本地特色产业还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势在必行。
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报告中提及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有了法规也需要具备能够将政策落地的机构与方式。简化各类流程,不再高高在上,真正帮企业解决问题,做到“有求必应、不求不来”。这也是最近杭州产业火爆背后,政府推动科创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秘诀。
如今产业园区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国有平台公司几乎已经成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此次报告中提到的“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冲击。
当然严控财政供养人员,并不是说都要砍“铁饭碗”,但是对于体制内的员工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将愈发严格。其实在这之前,以山东、黑龙江为代表的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部分部门和单位已经被裁撤。其中“半铁不铁”的编外人员首先遭到清理。
特别是在上文提及的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愈发成熟之后,未来可能将取代很多基础性的岗位,这将倒逼“铁饭碗”岗位转型。
“铁饭碗”不“铁”的时代真的来了。
所以在之前我们在园区走访的过程中也看到有一些国有平台公司,近几年开始进入产业园区行业,但是因为编制原因,当地编制只减不增,因此整个园区部门很难运作起来。既然如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否应该明确地方平台公司的主责主业,聚拢优势资源和人才由那些本身发展成熟的园区平台公司专门负责。
并且对于产业园区来说,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运营服务都是需要深入去做的,在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削减薪资,而是需要针对性地为这类岗位或是相关的编外人员提供激励性的薪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