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青岚 | 2024.12.13 10:38:30 | 阅读:343 | 报告下载 |
现在的商办写字楼已经萧条到连大业主都开始低价抛售了。
就在上周,绿城以4.823亿元低价抛售杭州滨绿大厦。要知道,这可是位于杭州核心商业区的甲级写字楼,用4.8亿收购12万平方米的物业,算下来每平米4000元,和周边高达十多万每平米的房价相比,简直是打了骨折价。
然而,顶级商业地产被降价抛售这种事,在今年仿佛屡见不鲜。
今年8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1层的整层办公房产,第四次上架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此前三次拍卖全部流拍,无人问津,8月进入变卖阶段,变卖价3亿,相当于打了6.3折。
经济寒冬之后,写字楼的空置率急速攀升。写字楼空荡荡地林立城市,事到如今,到底谁能救商办写字楼于水火之中?
抛售商办写字楼的目的其实很好理解。
对于此次出售,绿城也表示,“出售事项可使集团通过降低其在具挑战性的写字楼市场的风险,改善整体财务表现”。翻译得大白话一点,就是现在写字楼太难做了,我们决定优先回笼资金。
在经济环境收缩的影响之下,每家企业的资产都或多或少有所缩减,本身就需要精打细算,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再加上企业数量的锐减,导致载体空置率飙升,现阶段想通过租金实现收益,几乎不太可能。
资金压力巨大,急需措施减压,纠结之下,只好选择舍项目保企业。
维持企业生存是最首要的原因。另外,绿城的表态也在暗示商办写字楼布满的“挑战”。由于部分项目的出租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自身已经无法腾出心力继续做下去,于是选择寻找新业主让其接手,盘活空置的载体。
放在之前那个产业高速增长的年代,有人想要接手商业地产,无非两个目的:第一,收购整个项目之后,通过租金为自己提供稳定的收益,看中的是租金提供的稳定现金流;第二,看中的是资产的增值,既能拥有每年产出的数额,原始资金的投入又能实现增值。
但问题就在于,在当前环境之下,无论是租金收益还是资产增值,都无法达成了。
租金这块不必多说,居高不下的空置率已经成为商办写字楼心照不宣的痛。而资产增值,在土地逐渐失去话语权之后,也随之暗淡下去了,毕竟曾经的资产增值,依靠的就是土地的增值。像写字楼这种资产的价值就开始出现滑坡,逐渐低于往日的预期。
除去如今已经无法顺利实现盈利的痛点以外,商办写字楼还存在被过度规划的问题。
对大部分一线城市来说,城市规划会在提前3-5年的时间定好,现在空置的写字楼,几乎都是3-5年前,或者更早期规划建设起来的项目。巧的是,那会儿正逢产业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逻辑就是建写字楼,毕竟企业过多,供不应求,只能热火朝天地建。结果3-5年之后终于建成交付,却不得不面对如今产业衰落,供大于求的现实。
城市发展的规划调整并没有及时跟上产业环境的变化,致使写字楼建设并未及时悬崖勒马,只能落到如今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
对商办写字楼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叫停盲目的建设。存量已经够多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处理这些高空置的存量。
现阶段各地对于产业的激励政策,是对激发产业活力的希望,也是期待可以出现一些新的产业,能够填补商办写字楼令人唏嘘的空置。
以上海为例,之前商办写字楼的受众大多是金融服务业,但随着金融形势趋近低迷,这一行业如今已经不太景气,对写字楼的需求逐渐衰弱,无法解决现在的空置。
放眼如今的新兴产业,无论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还是人工智能,他们所偏好的载体类型通常都是研发办公,单纯的商办写字楼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所青睐的又是产业独栋。
到底什么样的产业能够缓解商办写字楼的重压?
生产型服务业也许能够为商办写字楼提供解法,它所服务的,正是如今大部分城市和地区都作为主力开始发展的制造业,抓住这一方向发展,也许能够成为商办写字楼重获生机的一次机遇。
我们之前也出过一篇《园区写字楼,空空荡荡》,行业内的朋友反响都不错。关于写字楼如何脱困,这篇文章里有更加细节的建议,就不在本篇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