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青岚 | 2024.12.03 09:30:43 | 阅读:411 | 报告下载 |
制造业回归的风吹过城市,燃起制造业发展的热潮。
在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将目光重新投向制造业,如火如荼地唤醒制造业活力的时候,作为上海曾经的制造业支柱,金桥却一如既往地不动如山。产业仍旧是原来的传统产业,转型也还是维持着温吞的转型节奏。
一方面,过于坚实的传统产业是金桥的底气,另一方面,这也是金桥甩不开、丢不下的沉重包袱。金桥在产业上的挣扎,透露出三分注定,七分无奈。
以制造业闻名的金桥,到底得了什么慢性病?
(1)传统产业过强,束缚发展理念
金桥发展初期,几乎所有世界知名的白色家电都落在金桥。1998年之后,随着通用首辆轿车的下线,汽车产业逐渐成为金桥开发区的核心产业。再加上诺基亚、可口可乐、柯达等知名企业,“世界名品金桥造”,此言绝非浪得虚名。
然而,异常坚实的传统制造业基础逐渐变成金桥难以被撼动的“铁饭碗”。在其他区域忧虑于未来生存、急切地寻找转型方向的时候,金桥在强势传统产业的庇护之下,并没有针对未来产业和进行提前布局,而是保持现状。因此在受到来自环境和产业变化的冲击时,失去了转舵的方向。
退一步说,即便金桥提前进行布局,寻找转型之路,由于原有产业基础过于庞大,推进产业转型又注定需要比其他区域花费更加艰难和漫长的时间。
金桥的制造业特色,时至今日,变成了发展的拦路虎。
(2)尴尬的区位,落后的载体
上海很多区域的发展都蕴含着制造业的底色,例如宝山钢铁。然而近年来,宝山转型的速度比金桥来得更加迅猛,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位于外环的宝山,拥有更加低廉的地价。
在市场环境低迷的当下,低成本对企业来说确实是块香饽饽。而位于中环以内的金桥,地价居高不下,也留存着不少老旧工厂的存量。和生活氛围浓厚、商业配套丰富的住宅区相比,工业区则是显得萧条许多。
传统产业的离去留下一地破旧的厂房,致使金桥的工业区仍旧呈现出几十年前的风貌,和住宅区像是两个时代的缩影,割裂地存在着。而现在的制造业都向着先进制造业发展,和金桥现存的载体并不适配,无法和当下的产业融合发展。
其一,金桥的地价让在乎成本的企业望而却步;其二,金桥落伍的厂房让企业难以施展拳脚。
华为出走青浦也印证金桥所能提供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如果金桥现阶段想为全新的产业腾出空间,则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城市更新,添置更多和如今企业相匹配的配套。光是这一步,就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
(3)产业转型方向的数次尝试
实际上,金桥一直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尝试。
2020年前后,金桥将发力点转移到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外加“智能造”、“大视讯”、“新通信”等产业方向,还和张江联合打造“张江高新区金桥园的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
然而,这些产业转型方向并非独树一帜,难以通过差异化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再者,这些计划内的产业方向,也没有围绕金桥引以为傲的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拓展,无法有效地产生联动。旧的产业方向和新的产业方向并不相通,科技创新元素也无法很好地和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在2024上海重大建设项目中,10个科技产业类项目都在张江,没有金桥的身影。屡战屡败的尝试,让本就转型困难的金桥,更加疲惫不堪。
(1)避开竞争,选择配合
金桥,是时候放下老大哥的架子了。
论传统产业,现在的传统制造业都着手向先进制造业转型,金桥的转型速度较为缓慢;论新兴产业,金桥在短期内也确实难以企及隔壁张江的高度。如果在完全相同的产业方向上和张江竞争,最后很可能只会落得以卵击石的下场。
金桥仍旧是需要以生产型作为核心,当地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仍旧是其他地区难以匹敌的优势所在。
所以,对金桥来说,基于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在相同的产业方向上选择不同的细分领域,和张江的产业形成合作和联动,不失为一个可以摸索的方向。金桥需要的也许是放下传统产业雄厚的包袱,在产业方向上进行配合,反而能够更加快速地帮助区域产业实现突破。
(2)对产业的孵化
也许金桥的产业配套相对来说确实有些逊色,但高校资源仍旧丰富。问题在于,高校有了,却留不住人才。他们在金桥本地无法找到合适的产业方向实现自身发展,没有企业能够承接住人才需求,只能纷纷走向张江。
产业的基础是企业,企业的基础是人才,人才流失是产业最大的痛处。既然短期内无法接纳过于前沿的产业方向,对中大型企业的吸引力有限,可以将目光投向现在市场上占比较多的中小微企业,结合金桥具备的高校资源,通过孵化培养中小企业的成长。
通过培育企业吸引人才就业,通过高端人才的留存做强做大产业,聚集产业,构建全新的生态。
不过,虽然孵化器能够活用金桥的教育资源,但管委会和平台公司需要放平心态,认识到做孵化器的初期无法收获理想收益,甚至会造成亏损的事实。在投入成本,将产业扶持壮大之后,才能依靠后期的税收获取收益。
(3)产业独栋
作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之一,金桥无法再回头考虑以重资产作为中心发展。即便坚持去做低密度厂房,中环内的区位让成本始终无法压得太低,中小型企业难以负担。
而产业独栋的受众多为中大型企业,即便具有相对高昂的定价,他们也能够拥有负担的实力。而中段偏上的企业,既没有达到能够自成体系的规模,又想拥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这样的企业对产业独栋确实具备切实的需求。
根据特定的受众,针对性地在产品端实现突破,也是适合金桥的方向。
招商进入后税返时代之后,金桥和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都无法通过以往的一些“窍门”快速招引企业。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产业基础。扬长避短,根据自身具备的产业基础和周边的区域产业情况,选择匹配的产业方向,和周边产业形成联动和互补,才能逐步转舵,带动区域实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