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让招商人寸步难行


作者:封青岚 2024.03.25 17:33:26 阅读:147 报告下载


有个摆在招商人面前最无能为力的事实:现在即便在企业面前说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打动他们分毫。招商人掏出一片真心,换回企业方的一堆顾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随着越来越少的业绩和奖金消耗殆尽。


但是,即便如今招商人被工作和环境的重压搞得遍体鳞伤,满身疮痍,仍有业绩每月做满,奖金每年拿满的“常青藤”。这群站在金字塔尖的招商人,光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业绩,就能打下部门总业绩的半壁江山。


20%的招商人干出80%的业绩,经典的二八定律,在园区重现。那剩下的80%又何去何从?能够留给他们的选择不多,等待这些招商人的结果,大多都是被公司淘汰。


招商,有过辉煌,有过灿烂,但现在的生存空间,已经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了。



在招商这块干的比较久的可能会想:以前的招商没那么难啊,当时都是企业争着想留下,哪有我们去求企业的事。


那段时间的企业,说是和雨后春笋那样一家家冒出来也毫不夸张。就算倒了一批,另一批也能迅速崛起。往夸张了说,当时的招商人出去抓企业可能有如探囊取物,虽然免不了要动嘴皮子,但对于从各方面来说都属于“初出茅庐”的中小企业来讲,想要说动他们,也没有难到需要费尽心机的地步。


再退一步讲,就算最后使尽所有话术,还是没有打动那家企业,后面也有的是其他的企业等着被招。你在捧起一汪海水的时候,会担心大海会在不久的将来干涸吗?当时,企业多如牛毛,一抓一大把,这家招不成功就换下一家。


在那个人人都对自己的事业踌躇满志,想要迅速发展、扩大自身企业规模的时代,企业的活跃和爆发式增长,决定了招商人的业绩所能达到的高度。只要肯干,企业会来的,业绩会有的,奖金也是能拿的。


当时还没有出现什么判断招商人的能力的标准,首先是企业的需求并不复杂,其次是能供招商人选择的企业基数太大。能招到企业,能做出业绩,这就是招商人的全部。在供少于求的情况之下,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沟通谈判能力,招商这碗饭其实不难吃到手。


更何况在业绩爆满、收益颇丰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闲着没事去考虑什么“降本增效”、“开源节流”。能耍嘴皮子,能招到企业,能为公司带来业绩,那招商人大概率可以高枕无忧地留在公司。



然而,现在呢?大环境急速降温,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头也不回地汇入历史的长河。


经济寒冬之后,企业数量急剧缩减。然而从中受到打击的不只是数量,还有发展扩张的信心。曾经的意气风发,满腔满腹的拼劲、闯劲不复存在,留存下来的只有谨小慎微、举棋不定,再三斟酌的不安,最后,企业开始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供过于求是一方面,企业逐渐理性的态度以及务实的需求又是另一方面,这些使他们在招商的过程中对园区逐渐抱有更高的要求。产业爆发期的热血和冲劲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企业,与其说是志得意满的青年,更像是遭遇了重创之后的中年人:审时度势,不动如山。


招商人和这些企业的交涉变得越发艰难,无论用上什么话术,拿出什么筹码,企业基本上都能用轻飘飘的一句话把招商方打得哑口无言:“知道了,我再想想。”


于是招商人只能将精力更多地分散开来,去整合自己园区的特长,修缮自己的话术和筹码,挖掘企业真正的需求,拿着项目追在企业的屁股后面跑......企业的转变把招商人打得措不及防,业绩逐渐从轻松拿下变成天方夜谭。


现在的招商人,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大环境在收缩,企业在收缩,业绩在收缩,招商人的生存空间也跟着收缩。不是说园区的其他部门不苦,大家一样苦,但应该苦不过招商。



招商人的存亡和市场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面上看,现在的招商人只是面临着被公司裁员的危机,然而放眼整个行业,是只见裁员,不见新人。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园区行业则是变成了“旧的得去,新的不必来”。招商人被裁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去找下家,然而举着简历到处投了一通,最终往往都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对招商人来说,裁员,是被公司淘汰,同时也是被整个行业淘汰。招商行业成了一座单向的围城:想出去随时都能出去,但出来之后想再进去,几乎是不可能了。


企业的规模变化是招商这一行业的晴雨表。企业膨胀,招商跟着向好;反之,企业缩水,招商则跟着精简。无论招商人怎么挣扎,最后还是被环境握在掌心,随意揉捏,最后无奈地被行业拒之门外。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