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2 12:04:10 | 阅读:37 | 报告下载 |
最近几年的园区,真的可以用一言难尽来形容,空置率高得吓人,招商也史无前例的艰难。
可即便这样,也还是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狂热“粉丝”的追逐。园区供应的速度不仅没有停,而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不过,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花了大功夫建了那么多园区,市场却没有消化能力,完全就是白费力气。所以,不少地方开始陆续出台了相关严控增量的措施。
那么接下来,园区是不是真的会按下暂停键?还是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旧挡不住某些地方铁了心要建园区?值得期待。

先看几个数据。
一个是园区数量,截至2024年底,全国园区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家;另一个是新增面积,预计到2025年底,园区的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大关。
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大概有4.7平方米。不过很明显,绝大多数打工人的办公面积,远远达不到这个数。
当实际办公面积达不到平均水平,那些没人用的部分就只能闲置。
这就有了另一组数据:闲置的园区大约有20亿㎡,全国园区的空置率在30%以上,确实吓人。
一二线城市会稍微好点,毕竟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在,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三四线城市就惨得多,空置率普遍超过了50%,个别园区更是直接飙到了70%。
为什么园区的空置率那么高?说到底,主要还是因为园区实在太多了。
按道理说,空置率那么高,园区又那么多,肯定是不能再接着建了。可现实恰恰相反,园区跟打了鸡血似的疯狂建,挡都挡不住。
但问题是,整个市场都在收缩。企业对园区的需求在减少,企业本身的数量也在下降,这时候就算园区建成了,也没有那么多企业来填坑。
结果就是,这不仅改变不了去化难的现状,空置的园区还会越来越多。
其实,除了园区扎堆、供大于求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很多园区压根没有弄明白企业的需求。
就拿前几年出圈的工业上楼来说,一开始确实人人抢着干,谁都想来沾一沾这个光。
于是,苏州直接开工1408万㎡,武汉也计划要建成200万㎡以上的楼。深圳更猛,还要连续5年,每年供应2000万㎡的工业上楼......
不过,当初吹的牛有多响,现在耳光打在脸上就有多痛。
折腾半天把楼盖好,本来以为可以轻轻松松把企业收入囊中,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企业愿意买这个单。
就拿生物医药来说,它们对环境的洁净度,以及振动控制这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工业上楼达不到它们的要求。
面对不适合的载体,生物医药企业肯定不愿意“将就”,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空置率越来越高是必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这样空下去,最后吃亏的只有园区自己。
一方面,租金收不上来,日常的运营都成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园区都是地方政府借钱建的,钱投进去收不回来,现金流被榨干是迟早的事。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先控制园区的增量,再把手里的园区去化掉、盘活好,这才是重点。
珠海5.0产业新空间被叫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3年前,为了完成冲击万亿工业俱乐部的目标,珠海风风火火的干起了5.0,其实就是工业上楼。
可是,想象丰满现实很骨感。冲击百亿的目标还没有达成,5.0就因为租金低、空置高、前期投资过大等问题,把当地国企干傻眼了。
因此,与其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榨干,还不如直接叫停来得划算。一方面,缓解珠海5.0带来的后遗症;另一方面,也能阻止工业上楼项目再建下去。
其实,早在2024年,国家层面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
12月初,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印发了《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2024年本)》。
《指导目录》明确要求: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
今年5月,广州发布了《关于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增存挂钩。哪个区的集中连片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得好,新增的工业用地指标就多给哪个区。
同年6月,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
首先,重点放在存量去库存上。
针对已经建好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针对那些批了但没建的项目,进行分类处理,把闲置的指标腾出来给新项目用;针对增量项目,进行严格管控。除了省市重点项目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增面积指标。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城市之外,云南、甘肃等地也在积极行动,陆续出台了严控增量、聚焦存量盘活的相关政策,这是个好兆头。

现在的环境大家都清楚,经济下行、市场收缩的趋势,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目前能做的,一方面,严格控制新项目的数量,少建或者直接不建;另一方面,让新增的土地指标和存量盘活的效果直接挂钩,倒逼园区把更多精力放在存量去化上。
如果某区的去化太慢,盘活能力不行,新增的土地指标肯定会减少,或者直接不分配了。就算有指标,也会优先分配给那些去化效果好的地方。
如果现在是地方债没爆雷之前,园区空置率高不高,去化好不好这些问题,国有平台公司并没有那么在意。
当时经济好,企业多,地方政府不仅会给各种利好政策,还会主动塞各种资源,园区不需要在招商上花太多心思,就会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
只要手里的项目能收上来租金,够还银行利息,不影响自己借新债接着搞开发,其它都是小问题。
可现在的情况变了,市场不行了,企业没有了,政府也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提供助力了。
空置率一天比一天高,租金一天比一天低,平台公司的生存都成问题。别说还利息借新债了,旧债还有一屁股还不明白。
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台公司必须做出改变,盘活存量就是破局的关键,而且还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去化掉手里的部分存量资产,这个非常重要。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轻资产作为当下新兴且极具潜力的招商方式,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平台公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组队,通过内部力量推动存量的去化;另一种是找专业的轻资产团队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存量的快速去化。
一方面。缓解下园区的高空置压力,赚点租金钱回回血;另一方面,向地方政府秀肌肉证明自己有去化的能力,后续有新增的指标也还有机会轮到。
但是,招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场持久战。
想要拥有持续吸引企业入驻的能力,平台公司就需要在载体打造、招商人员、产业服务这三个维度展现出足够的专业度。
先说载体打造方面。
最近几年,园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园区基本都一个样。但是,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千篇一律的园区建出来之后,根本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归根究底,主要还是因为载体不够专业。想要规避类似的情况,关键在于载体要和企业的需求匹配上。
不同企业对载体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承重、层高等。这些一旦建成了,就很难再改掉。所以,正式动工之前,园区就需要先了解企业的需求,再根据产业的特点来规划载体的功能。
就拿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它们除了需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的厂房之外,还需要独立的研发、生产、质检区域,以及特殊的通风、净化、废弃物处理等系统。
如果连这些需求都满足不了,生物医药企业肯定不愿意买单。
然后是招商人员方面。
过去的招商相对轻松,对招商人员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但现在,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迈入深水区,企业的需求在变多,对招商人员专业度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当下,招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产业知识、市场洞察力,还需要有数量的商务谈判技巧,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反之,如果招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不仅会影响招商的效率,企业对园区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是产业服务方面。
如今,产业服务的深度成为了判断一个园区核心竞争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
相比于那些服务水平一般的园区,那些可以提供专业、高效的园区,在吸引企业入驻方面肯定更有优势。
就拿一些科技园区来说,它们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定制化的研发支持服务,比如专业技术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或是实验设备共享,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从企业的角度,它们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园区,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还能解决自己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现在,招商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园区的去化,也不现实。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想要脱颖而出、完成招商目标,就必须在多个关键环节做到足够专业
如果还是继续像之前那样,不管不顾的拼命建园区,旧的又去化不了,园区的空置率一定会越来越高。但好在,珠海、广州、济南等地已经有所行动,开始严格把控新增园区的数量和节奏。
接下来,国家对工业用地的管理肯定会越来越严格,对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相关政策也会不断加码,这是个大趋势。
安迪 Andi
+86 165 6402 8222(同vx)

#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存量盘活#空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