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成渝经济圈产业园区发展峰会|产业园区,成渝经济逆袭的核心王牌


2025.11.12 11:48:59 阅读:56 报告下载

2024年全国城市GDP榜单出炉,上海成为首个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北京、深圳紧随其后。而最具戏剧性的变动,仍在于“第四城”的激烈角逐。重庆以1160亿元的优势超越广州,再度荣登全国第四的宝座,全国“第四城”的争夺战在四年内已三度易主。


在前十之中,另一座中西部城市成都以23511亿元的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以5.7%的增速再度拉开了与杭州的差距。


西部双雄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经济韧性,但你知道吗?撑起这份耀眼成绩单的“幕后英雄”,正是这两年来招商压力倍增的产业园区。作为中国汽车重镇,重庆的汽车产量在2024年达到了25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了95万辆,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问界M9就占了15万辆。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也正是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龙兴新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有别于重庆,成都的产业布局更注重科技赋能与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从天府国际生物城到成都高新区,从一台投影机、一块光学玻璃、一块晶硅光伏组件到一部无人机,我们看到了成都在新型显示、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产业的多点突破。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成渝双城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有效推动了产业园区的高效布局和招商落地。


成渝两地政府对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简单来说,他们更注重通过园区打造产业链,而非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带来的“土地财政”收益。


1.png


当其他城市仍依赖传统地产模式拉动增长时,成渝通过“立园满园”行动,展现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增长逻辑,将产业园区作为经济作战的核心单元。


在产业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前者空置率问题逐渐显现,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与发展逻辑,延续“地产思维”卖地、租售载体,最终导致招商效率低下,陷入建而无人的困局。


而成渝双城经济圈,从政策引导到资源倾斜,始终坚持“以产定园、以园聚产”的发展策略。在产业定位上,他们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进行精准布局。


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四川则专注于动力电池及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对于产业园区而言,滚动开发的地产逻辑被彻底摒弃,在“立园满园”行动下,他们追求打造精品项目,聚焦于每个项目的落地质量与产业协同效应,更关注产业链的构建。


通过“立园满园”行动,成渝双城不仅实现了园区从量到质的跃升,更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以如今火爆的低空经济产业为例,从重庆朝天门乘坐飞机到成都都江堰仅需约1个半小时,而无人机则能在20分钟内完成跨城医疗物资运输。这背后既有川渝两地协同破除的政策壁垒,推动低空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更有两地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产业链形成差异化定位与链条式协作,构建起研发在成都、制造在重庆、应用在川渝的分工,加速产业链融合与落地。


2.png


虽然成渝两地在政策及产业定位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化发展与产业链联动,但始终无法避免在相对趋同的产业定位上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领域存在资源分散、项目重复布局的现象。


特别是当前各地产业园区空置率压力较大,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不可避免地出现“拾进篮子里就是菜”的现象,不管企业是否真正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先招进来再说,否则招商指标难以完成。甚至有多家园区为了抢同一家企业,可以内卷租金、免租期等各类优惠政策。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削弱了政策的可持续性,还严重影响了成渝两地在同一产业定位下不同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发展,导致明显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


其次,如今成渝两地的产业园区同样都是国有平台公司扛大旗,主导园区的招商工作,但受制于国有平台公司的机制体制以及传统的招商方式影响,主要依赖市内存量招商及零星中介推荐,更多是挖掘其他园区的现有企业,或关注本地企业的载体升级,缺乏主动向外招商的能力与机制。


比如我们最近调研的一些成渝地区的园区,接近八成的企业都是该区内的企业。看似新园区已招满,实则城市产业体量未获实质性提升,仅多了一批被挖空的‘空园’。有当地的招商人员说,他们是本地通,一旦出市、出省就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哪?该去哪找?企业需要什么?


最后一点,其实不只是成渝地区,各地产业园区都相对忽视了运营服务能力。园区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过去产业一片欣欣向荣的阶段,园区不愁企业,运营服务的短板被掩盖。如今产业增速放缓,园区同质化严重、体量过剩,企业对载体选择空间变大,运营服务能力成为决定园区能否留住企业、引入企业的关键。


就像我们调研的成渝地区招商成果较差的园区,其项目负责人反馈,问题不在于找不到企业,而在于与其他园区相比,我们缺乏解决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导致企业不愿选择我们的园区。更糟糕的是,部分已入园的企业也因同行推荐,转而选择了运营服务更优质的园区。


3.png


对于如今成渝地区深化“立园满园”行动,需要从“专业化体系、市场化机制、精准化监管与特色化服务”四个维度协同发力。



1、构建专业化招商体系


要彻底摆脱存量招商的内卷,必须组建一支能支撑跨区域招商的专业团队。根据产业定位,绘制产业图谱、拆解产业链、提升产业专业能力,使团队懂产业、懂企业、懂技术、懂需求。同时,通过流程标准化、工具专业化,建立标准化的招商流程,便于考核和激励机制的落实。



2、机制体制改革,解决“后顾之忧”


想要激活国有平台公司的招商活力,关键在于打破现有机制体制的束缚,赋予其市场化的招商激励与考核机制,促使招商人员积极走出去洽谈项目、引进企业。打通招商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把招商业绩作为职称评定和岗位提拔的重要依据,让专业招商人才有明确目标、安心留下。



3、加强监管,杜绝“拾篮即菜”


对于主管领导而言,不能将入住率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必须围绕产业类型和发展情况,建立专业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与监管制度。既避免园区在强压之下的盲目招商,又能通过监管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招商过程中的短视行为,确保引入企业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匹配。



4、构建特色化运营服务体系


如今的国有平台公司不应仅作为载体供应方,而应定位为产业服务商。园区空间仅是其服务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围绕企业需求,从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发展支持。


成渝地区的产业园区已经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区,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持续增强,产业园区的运营服务也能做得更加精细化与专业化。


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化服务与应用场景、从技术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等各方面打造增值服务体系,提升园区粘性与竞争力,让企业愿意来,更能在当地活得下去,并发展起来。


这套组合拳,不仅破解了招商“走不出去、动力不足、精准度不够”的难题,还通过特色服务夯实了产业根基,助力成渝区域内的产业园区真正跳出同质化竞争,以“专业+特色”强化产业集聚优势。


方升基于如今成渝地区的发展背景与园区发展情况,策划组织了“2025成渝经济圈产业园区发展峰会”,于2025年11月27日在成都召开,届时将邀请全国优秀园区领导与成渝地区的政府领导、园区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助力成渝地区产业园区构建起“可落地、可复制、可扩展”的招商体系与产业运营模式,最终推动产业园区真正成为“成渝经济区”产业引擎。


在峰会现场,方升也将重磅发布“2025年度成渝经济圈产业园区运营商10强”与“2025年度成渝经济圈产业园区金项目10强”,全方位展示成渝经济圈内优秀园区运营商与标杆项目的风采,树立行业标杆。


对活动感兴趣的同仁可以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或关注方升研究微信公众号,联系我们。

地方资讯信息公众号关注二维码.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