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盘活|平台公司做轻资产,死路一条?


2025.11.11 17:24:59 阅读:45 报告下载

现在,不管是民营园区,还是国资园区,都面临着入驻率不断走低,空置率不断走高的困境。


在市场持续收缩、园区存量暴增的大背景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重资产的拓展越来越难,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受限。


随着存量资产盘活需求的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越来越多平台公司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了轻资产上面。


就这样,轻资产摇身一变,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香饽饽。但是,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平台公司在轻资产的实践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无解的问题。


1.png


当前,确实有越来越多平台公司涌入了轻资产赛道,这和平台公司头上沉重的业绩压力脱不开关系。


过去,平台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只要房地产和商业地产板块能够赚到钱,就算产业地产亏点问题也不大,对于整体收入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持续收缩,想要继续靠着房地产、商业地产赚钱的路子,已经被堵得死死的了。


产业地产本身就赚不到几个钱,甚至很多还在亏钱,再加上最近几年租金、入驻率的双减,平台公司的收入是直接腰斩的。


可是,新园区开发、存量盘活等任务又还需要平台公司继续来干,这些也都是需要实实在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


这样转一圈下来就会发现,进账的路子没几个,花钱的项目倒是一个接一个,这就导致了,很多平台公司现在的收入,甚至还没有需要还的利息高。


钱赚不了也就算了,一个好端端的国企总不能给干倒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公司想不慌都难。


面对沉重的收益压力,继续“混吃等死”肯定不现实。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才是当务之急。


为了在逆势中扭亏为盈,越来越多园区开始把轻资产视为救命稻草,希望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不过,相较于民营企业,有国资背景加持的平台公司,在轻资产的实践方面,优势确实更明显,市场机会也更多。


我们都知道,作为国企,干什么都要稳,宁可不做也不能做错,这在和民营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稍有不慎,就可以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一不小心还会面临追责的风险。所以,在选择轻资产运营团队的时候,国企还是会更倾向于选择同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合作。


如果民营企业干得好也就算了,干得不好就会让人有很多遐想的空间,更严重一点的,还会被质疑存在利益勾结。


但是,国企之间就不存在这类的问题,就算干得不好,也不会像和民营企业合作那样被追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平台公司做轻资产带来了更多机会。


2.png


其实,在园区这块,平台公司的专业度本来就不高。但是,在各类绩效、考核等指标的压力叠加下,轻资产现在作为突破口,平台公司是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平台公司在轻资产运营方面的优势肯定有,但是,劣势也同样明显,体制机制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国企的决策流程是非常繁琐的,一个事情从开始到落地,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审批。


可问题是,市场不等人,复杂的决策流程就意味着事情的推进会变得格外缓慢,没办法去跟进市场的变化。


但是,轻资产的核心就是要灵活,当一件本来要迅速推进的事情被一个个流程卡着,最终的效果势必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在轻资产团队的搭建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做轻资产,光靠一腔热血、一声号令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组建团队。


一般情况下,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是先敲定一位专业的领导,随后再通过市场化的渠道,招募一些实力出众的专业人才,这样组建的团队才会有战斗力。


但是国企,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是在确定团队领导之后,又从其他各个部门抽调出一到两名人员,“拼凑”成一支新的团队。


但问题在于,许多被抽调的人员之前就没有干过轻资产,在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后续的工作自然就很难快速展开。


还有就是,在国企的体制机制框架内,激励机制是十分有限的,工资往往和级别、资历等因素挂钩,就算干得再好,涨工资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大家的积极性肯定就会被大大削弱。


可是,轻资产运营的推进是高度依赖员工的积极性的。只要这样,他们才能展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和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这就对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现在很多平台公司都争着吵着说自己要干轻资产,但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对轻资产理解的不足,这就会对轻资产的具体实践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轻资产的认知,很多平台公司也还停留在,这只是简单的资产剥离而已,只要把轻资产和重资产分开,轻资产就能顺理成章的做成。


然而,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么个事。想要做好轻资产,需要平台公司从招商、运营、服务等各个维度去深耕去研究。


贸然的跟风轻资产,不仅会让平台公司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方向偏差,还可能让其竹篮打水一场空,出现什么都没干好,又浪费了大量资源的情况。


3.png


根据方升的观察,平台公司在轻资产运营领域的探索,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在发展的初期,轻资产更多依附于重资产,以“轻重混合”的项目公司形式运作。这个时期,轻资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轻资产运营体系,更多是作为传统开发业务的延伸。


进入了第二阶段后,平台公司开始设立专业化的招商或运营子公司,实现了轻资产业务与重资产开发的完全剥离。这种组织架构也标志着,平台公司具备了对外承接轻资产项目的能力。


了拓展收入来源、完成上级的业绩指标,平台公司除了承接集团的项目之外,也会对外去承接一些轻资产运营的项目。


到了第三阶段,平台公司会成立专业的产业运营公司。类似于张江,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方向上,设立对应的运营公司。


这些运营公司,不仅能够在细分的产业赛道上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还具备了承接这些特色领域的轻资产项目的能力。


现在,很多平台公司刚进入到第二阶段。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从事重资产投资的企业基本还是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主。这些国企手里往往握着大量存量载体和土地,但运营能力却十分缺乏。


因此,他们急需要借助第三方轻资产团队的专业力量来开展运营。


前面我们提到了,为了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在选择轻资产运营团队的过程中,国企会更倾向于把机会给到同样有国资背景的轻资产团队。这对于平台公司来说,就是个好机会。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家平台公司能够成功把轻资产这条路子打通。就算有成功案例,也仅仅只是极个别现象。


其实,对轻资产运营有了解的朋友就知道,其涵盖了招商、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平台公司想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包揽所有,显然不太现实。


尽管,目前有很多平台公司在积极的尝试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型,但现阶段,平台公司还是没办法成为一家纯粹的市场化企业,也很难胜任全部的轻资产工作。


因此,想要抓住国企庞大的轻资产需求,平台公司就必须变革,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两个核心问题。


一方面,平台公司需要在体制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市场化蜕变,使员工能够与市场化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解决平台公司离开了当地就没办法跨区域运营的困境。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核心问题,完全没办法在短期内解决,平台公司也仍然不具备独立做好所有轻资产工作的能力。


因此,站在平台公司的立场,针对自身难以执行的环节,可以先把轻资产运营的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形成咨询、招商、运营等细分板块。随后,再通过外包的形式,将这些短板业务委托给市场化的轻资产运营团队承接。


实际上,在轻资产的实践中,平台公司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也不需要面面俱到。


这种由平台公司牵头、细分业务外包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项目的推进效率,还能更快解决平台公司在轻资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过,平台公司虽然不用在轻资产运营的环节中大包大揽,但还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招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只要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平台公司#轻资产#资产盘活#产业园区


安迪 Andi

+86 165 6402 8222(同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