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11.07 10:40:51 | 阅读:27 | 报告下载 |
前段时间,珠海5.0产业新空间被叫停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各种讨论声、质疑声此起彼伏。
这场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把当前产业园区建设当中存在的盲目跟风、同质化内卷等病灶清晰地投射了出来。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受到,工业上楼的风评在急转直下,从最初的市场“宠儿”,到了现在人人口中的“鸡肋”。
这种断崖式的口碑反转,绝对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园区建设狂潮退去过后,一场必然会爆发的系统性危机。

当然,不可否认,珠海5.0产业新空间的初衷肯定是好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打造优质的载体空间,吸引企业入驻。
但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地方在建园区的时候,既没有进行产业承载力的评估,也缺乏经济可行性的论证,就急急忙忙的启动了建设。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果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问题不大。彼时,经济上行,企业扩张需求旺盛,市场是在的,客户也是有的。
可现在,今时不同往日。大环境不好,市场又在持续收缩,园区不仅卖不出,租也很难租掉。
当市场红利消退,企业选址回归理性,那些被速度和规模掩盖的产业适配性缺失、空间功能错配等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
其实,放眼全国,类似珠海这类的事件并不在少数。不止是工业上楼,是整个园区行业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弊病。
我们都知道,建设园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腾飞。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不仅背离了这个目标,“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更是甚嚣尘上。
大多数开发商拿到地之后,只管一门心思地埋头建设,至于园区后续的定位方向如何,应该引进哪种类型的企业,他们压根不关心。
如果只是个别园区出现这类情况,倒也不会闹出多大动静。但关键是,现在全国各地都这样。
面对数以万计的载体,每个园区哪怕只是浪费一点点,累加起来,这个数字就会相当恐怖。
在方升研究接触的案例里,就有一座三线城市,为了所谓的“紧跟国家热点产业发展的步伐”,完全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兴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园。
最后,受限于科研基础的薄弱,以及产业链配套的缺失,人工智能企业没招进来几家也就算了,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土地闲置率高达50%。

当盲目跟风成为常态,同质化园区的泛滥就会像洪水猛兽般不可避免。
首当其冲地,是园区定位的同质化。
当下,园区的产业规划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同化倾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类高新技术园区,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配置。
越来越多开发方陷入了盲目追求高端产业的误区,却忽视了与本地产业基础,以及实际定位的适配度。
最后的结果就是,园区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高端企业引不来,本地企业又因定位过高、配套不足等问题,只能望“园”兴叹。
还有就是,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从最初承载产业的载体,逐渐变成了开发商套取补贴的捞钱工具。
一般来说,建高新技术园区是有补贴的,比如资金奖励、设备购置补贴、人才补贴等,这本来是鼓励市场创新的好事,却被一些无良开发商钻了空子。
拿到补贴之后,开发商完全把产业发展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一门心思的坐等土地增值,或是把园区转售变现,然后继续开发下一个项目。
除了定位的同质化之外,政策的同质化也是园区面临的一大棘手挑战。
现在,为了招到企业,园区是需要做出让步的。其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降低租金,或是延长免租期。
这种让利行为,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企业,但从长远来看,对园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利润下滑与服务投入不足不可避免。
长此以往,园区的竞争力就会被削弱,最终困在“条件越降越低、服务越来越差、企业质量、数量双下滑”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其实,不管是建大差不差的园区,还是互相较劲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无非就是想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只不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逐渐跑偏。
最终,想象中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没有实现,反而留下了大量闲置的园区,造成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得不偿失。

当前,园区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型。
面对同质化竞争加剧、空置率持续攀升的困境,珠海5.0产业新空间被叫停事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现阶段,园区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盲目建设那些标榜为“高端”的载体,而是应该回归理性,挖掘产业的本质,探寻企业的真实需求。
作为一家在园区领域深耕多年的标杆国企,面对行业盲目跟风建设的乱象,招商蛇口不仅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凭借着“精品园区+专业服务”的战略,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行业标杆。
其实,园区之所以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发展逻辑没有跟着产业的需求走,而是被政策牵着跑。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才是让园区陷入同质化竞争,核心竞争力不断被削弱越的元凶。
鉴于此,招商蛇口下足了功夫,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打造了适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载体。
就拿初创型企业来说,技术突破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始终围绕在它们的身边。
面对这样的现状,招商蛇口积极作为,整合了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院士专家等一批优质资源,并推出了创新中心平台。
在创新中心的帮助下,初创型企业不仅可以更顺利的突破技术瓶颈,还能获得从技术研发到市场验证的全链条支持。
历经多年深耕,创新中心已成长为其旗下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平台。目前,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集群中,都有它的身影。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它们对园区的需求就不止是解决技术问题那么简单。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功能更完备、配套更齐全的综合性载体。
于是,招商蛇口网谷系产品线顺势而生,运河网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为招商蛇口在华东地区首个全资建设与运营的重资产项目,运河网谷是继蛇口网谷之后的又一创新实践。
在园区规划上,运河网谷巧妙融合了高层办公、独栋办公,以及商业配套等多种业态,内部配套丰富,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多元化办公需求。
除了在载体打造方面的细致入微之外,在专业服务的提供上,招商蛇口同样不遗余力,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当下,产业服务的深度,成为了衡量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面对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服务需求的不同,招商蛇口自有一套打法。
为了更好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招商蛇口建立了从基础,到深化,到定制的多层次运营服务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入园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精准产业服务。
针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招商蛇口充分发挥集团资源优势,全力以赴为企业提供支持。
一方面,招商蛇口为初创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办公空间解决方案,切实减少企业在前期的资金投入成本。
另一方面,也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招商蛇口依托创新中心平台,积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投资方,为企业搭建资源对接桥梁。
面对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对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获取专业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所以,招商蛇口紧密围绕链主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展开布局。
一边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在园区内部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进一步强化产业的协同效应;一边联动招商局集团,以及链主企业的内部场景资源,适配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专业化服务提供方面,招商蛇口凭借丰富的资源与专业的团队,为企业提供涵盖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品质,招商产园潜心钻研,成功打造出了“CMInPark”服务与管理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园区运营管理系统。
该系统从资产运营的精细把控、客服体验的全面优化,到园区治理的科学决策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全方位推动产业数字化迈向新高度。
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已为线上超5000家园区企业的33万名员工提供服务,累计服务频次高达300万次。
这种“数据驱动运营”的创新管理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效率,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服务质量的优化升级,更大幅增强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些年的发展浪潮中,招商蛇口宛如一位勇毅的弄潮儿,凭借过硬的实力与魄力,在时代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它不仅打造出了丰富的产品矩阵,还收获了相当多喜人的成果。
目前,招商产园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网谷、意库、智慧城三大产品线,在营项目31个(含轻资产),运营及规划建筑面积逾500万㎡,已入驻超过3000+家创新创业企业。
其实,招商蛇口如今的成功,本质是“长期运营思维”对固守“短期开发思维”的关键性突破与胜利。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招商蛇口对“成为最可靠、最贴心的创新合伙人”这一理念的笃定践行。
在今年10月底召开的“招商产园2025企业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招商蛇口副总经理伍斌指出,服务力是招商蛇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近年来,招商产园以成为“最佳客户体验的产业资产运营公司”为目标,不断锻造客户服务能力。
因此,招商产园将2025年作为产业服务年,通过进一步做实基础服务、提效服务和产业服务,为企业提供360°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入驻企业提高园区办事效率,促进企业业务增长,真正赋能入园企业高质量发展。
招商蛇口的实践向我们表明:园区必须摒弃“规模至上”的陈旧逻辑,应该积极转向“价值创造”的全新发展范式。
现阶段,差异化的载体设计只是突破市场同质化困境的起点;全周期的服务体系,也只是构建企业与园区之间价值连接的桥梁纽带。
只要秉持着认真为企业考量、全心为企业服务的长期主义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行稳致远,而招商蛇口,就是最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