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10.30 17:22:02 | 阅读:100 | 报告下载 |
说起数字化招商,这种自带“大数据、高科技”光环的东西,总能在有意无意间唬住一批又一批人。
毕竟,谁不想划拉几下手机,看看几眼Excel表格,就锁定了企业?招商效率蹭蹭蹭的飙升?在宣传话术的完美包装下,不少人坚信,数字化招商真的很行!
但是,数字化招商真有那么神?能够分分钟招来企业,并带领园区走上“园生巅峰”?我看未必。

理想状态下,数字化平台绝对是外挂一般的存在。它不仅能筛选企业,1秒匹配客户需求;还能通过区域搜索、产业图谱、政策计算这些“神器”,把获客成本压到最低。
看到这里,不少领导眼前一亮,大腿一拍:就它了!
可是,现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到真金白银砸进去,想要靠着数字化平台大干一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玩意儿简直“鸡肋”到离谱。
在方升研究接触的案例里,就有一家来自长三角的生物医药园,砸了大几百万搭了个数字化平台。最后的结果却相当不尽如人意,企业是没有的,转化率更是低到吓人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数字化平台,不少园区心里还是有抵触情绪在的。
数字化平台虽然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时效性,真的很差。
市面上,绝大多数数字化平台的信息更新频率都非常低,基本都是一两年才更一次,那种半年一更的,都能算得上是良心企业了。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数字化平台上拿到的信息,很多可能都是一两年前的过期信息。
比如,数字化平台上显示,某家企业可能有选址的需求,但这条信息可能还是一年前的。实际上,这家公司早就选好位置了。
方升之前接触的某管委会,就因为数字化平台的信息时效性太差,直接把数字化招商这件事情彻底给否了。
一天,某数字化平台来这家管委会汇报工作,宣称自己不仅能提供企业产值、财务状况这类的数据,还能知道它们最近有没有融资,或者扩大生产的打算,甚至连对应的联系人也能挖出来。
总之就是,什么七七八八的,只要你想要的企业信息,平台基本都能提供到位。
为了验证这个平台,管委会领导就让现场人员查一家公司。这不查还好,一查就闹笑话了。
查出来的结果显示,这家企业还在正常运营。可实际上,这家企业今年就已经在管委会下面的园区里倒闭了。很明显,平台上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就这样,这件事情也就没有下文了。
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数字化平台缺乏实时更新数据的机制,才导致了信息更新的不及时。
更多的数字化平台采用的是定时更新,或者批量更新的方式,而不是一有信息变化就马上更新。
所以,哪怕是在数字化平台功能相当完善的当下,信息时效性这个问题还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很多信息最快也要一年才更新一次。
另外,数字化平台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是不是会被园区拿来用。
一般情况下,园区在使用数字化平台之后,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感受。
一部分园区觉得,数字化平台还挺靠谱,对招商也确实有帮助;另一部分园区却觉得,它不仅烂还没啥用。问题就出在数字化平台本身的质量上面。
市面上,一些卖Excel表格的,也对外宣称自己是数字化平台,里面的企业信息不仅基础,还都是一些陈年老数据,大几年都不带更新的。
但一些好的数字化平台就不一样,各种功能不仅齐全,像复杂报表设计、参数查询、数据预警这类的高阶功能都能实现,还能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这就是数字化平台口碑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规避风险,园区在选择数字化平台的时候,特别是国资平台,如果存在踩坑的可能性,他们宁愿不做。

说完了数字化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实人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字化平台到底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场。
因为,不管怎么说,数字化平台到底只是个工具,最后还得靠人去用。
首先,分享一个案例。
某数字化平台公司,有两组不同类型的客户,一个是走市场化路线的轻资产公司,另一个是国有平台公司。这两家客户都购买了这家平台的数字化服务,每年大概可以拿到500条有效线索。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轻资产公司的线索利用率非常高,大概2、3个月,这500条线索就已经用光了;而国有平台公司则相反,一年到头,也才用了50条线索。
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国有平台公司的招商人员不愿意用这些线索。
作为市场化企业,招商人员是愿意一天打几十个电话去验证线索的,一是存在成交的可能,二是现成的资源不用白不用,总比自己大海捞针强。
但是,国企的招商人员就不一样了,他们最擅长的招商方式是靠别人介绍、推荐,通过内部的资源去推动。
在他们看来,数字化平台不过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可是,现在招商越来越难,还想继续靠着以前那种“关系网式”的方法招商,不仅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但问题是,现在让他们换个方式,像市场化企业那样,用数字化平台上给的信息一个一个打电话对接,对他们来说又很难。
一方面,国企的招商人员以前没干过这种打电话找客户的事,所以可能试着打了两个电话,被人拒绝了之后,也就不想再干了;另一方面,他们心里也不愿意干这个事,这是体制机制造成的。
长此以往,站在领导的角度,花了钱买了软件,又看不到实际的成果。没办法,就只能把锅甩在平台不行的头上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招商“新秀”,数字化平台确实有不少毛病。不是简单搭个平台,再配台好点的电脑,就能轻松把企业请进来的,园区该干的活一点儿也不会少。招商人员对数字化平台不信任,也是情理之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平台确实给招商提供了一些“捷径”。
一边是海量的企业信息、行业数据,以及时刻在变的市场动态,一边是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招商效率确实能提高不少,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
前面我们说过了,现在市场里的数字化平台鱼龙混杂,好的坏的全搅和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谁好谁坏。
要是碰上好平台那还好说,真要遇上那些劣质的,可真就是钱也花了,活也干了,还招不来几家企业。
想要找到一家好的数字化平台,园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一堆数字平台里面,把那个优质的平台挑出来。
毕竟,一个平台到底好不好用,只有先拿到一个正常的平台,通过实际的使用和评估,才能得出客观的判断。
在选择的过程中,园区就需要擦亮眼睛。
一方面,考虑口碑因素。可以多听听其他用户的使用评价,了解平台在实际用起来的时候体验好不好、效果行不行。不管是吐槽出来的问题,还是优势方面,都能为园区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另一方面,积极向行业专家取经。他们不仅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园区避开一些潜在风险,让他们在选平台、用平台的时候少走些弯路。
除了挑平台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让园区头疼,那就是不少国企招商人员对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意愿非常低。
我们都知道,市场化园区里的招商人员,对使用数字化平台这件事,自主性是非常强的。
但国企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园区比起来,真的差了很多。
就拿工资这块来说,国企的工资结构相对固定,就算多干了活,也拿不到更多的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累死累活的拼,还不如直接躺平来得轻松。
很明显,想要提高招商人员对使用数字化平台的积极性,国企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下些功夫,给出相应的激励办法。
比如,设立奖励制度。招商人员靠数字化平台给的线索,成功谈成了项目或者和客户签了合作,可以给到一定比例的佣金提成。
并且,随着项目金额的增大,提成的比例还可以适度上浮调整。
另外,晋升优先。在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时候,可以把招商人员使用数字化平台的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对于那些经常使用平台,通过平台谈成项目、取得不错的招商成绩的招商人员,在晋升时优先考虑。
这样一来,国企招商人员自然就有了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动力,平台的作用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鉴于很多招商人员对数字化平台不太熟悉的现状,园区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与数字化招商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比如,参加行业的数字化营销研讨会、线上招商技巧培训课程等,帮助提升招商人员的专业度。
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招商人员也能感受到公司对他们成长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更积极地使用平台。
现在,数字化招商是大势所趋,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园区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陷入“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式主义误区,这样不仅帮不了招商,对园区本身也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