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叶李 | 2025.10.11 12:28:24 | 阅读:71 | 报告下载 |
这几年,产业园市场可谓跌宕起伏。先是从冷门赛道发展成了香饽饽引得各方介入,然后进入白热化竞争致使蓝海变红海,到如今行业进入饱和,参与者陷入茫然。
但全国产业园疯狂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产业园面积每年以1.2—1.5亿平方米的速度新增,2024年底总规模已飙至62亿平方米。
可讽刺的是,载体供应量在猛增,但产品形态的创新、运营模式的升级却严重滞后,非但没有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反而让园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愈演愈烈。
“什么火就做什么”,正在让很多城市陷入产业发展同质化的困局。
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低空经济,每当一个赛道被贴上“风口”标签,各地便会一窝蜂涌入。
可现实是,热门赛道的头部位置早已被一线城市和产业高地占据: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广州的低空经济试验区……
这些一线城市凭借数十年积累的产业链优势,早已筑起高高的壁垒。对普通城市而言,想在这些领域分一杯羹,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与平台公司负责人在敲定产业方向时,由于缺乏对本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的深度调研与清醒认知,导致他们只看到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好好审视自己这块地,有没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本钱。
其实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没出来之前,尽管可能没有产业生态和基础上的优势,地方勉勉强强还能靠税返吸引企业。可是当政策红利退出舞台,这些城市的短板便彻底暴露。
既没有一线城市的人才虹吸能力,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更没有足够的财政实力补贴企业研发,在这个大环境中失去竞争力是必然的事情。
此时,与其一直死磕别人的主场,不如好好挖掘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优势,找到真正适配的新赛道。
所以,在城市竞争加剧和产业迭代加速的当下,对于园区来说,寻找新赛道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但不少人对其还存在着认知偏差——认为新的就是彻底抛弃过去,另起炉灶。
但事实上,对于园区而言,真正有生命力的新赛道,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推倒现有产业基础,而是深深扎根于园区积累多年的产业基因、资源禀赋和配套体系之中。
那些盲目跟风、试图完全从零开始的园区,往往因缺乏深厚的根基与内在的逻辑支撑,最终沦为空壳,难以持续发展。而懂得将自身优势与新兴市场需求巧妙结合的园区,才能在新赛道中脱颖而出。
比如有的园区依托传统纺织、食品加工等供应链优势,升级出宠物食品、服饰深加工产业链,蹚出宠物经济新赛道,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园区盘活玩具老厂房,引入设计师团队,把传统玩具加工升级成潮玩IP孵化,让老产业长出新活力。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新赛道的秘诀,其实离不开既有产业基础与热点的结合碰撞。
而当下,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新赛道正在向有准备的园区招手——银发经济。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而养老金也连续21年上调。
有相关权威机构在这个基础上抛出了一个惊人预测——2025年养老金较于2024年将整体多支出4000亿元,保守预计将拉动约2000亿元的新增消费。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按照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这笔金额实际对GDP的带动将会远高于表观数字,可见银发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而在这场新风口的产业布局中,嗅觉敏锐的地区早已率先落子——成都温江区。
依托自身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厚积淀,温江没有盲从热门赛道,而是将银发经济作为核心方向,走出了一条“以既有产业育新赛道”的特色路径。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实在银发经济这条赛道上,成都温江区率先起跑并非偶然,而是对于自身产业基础的精准把握和对时代风口的及时捕捉。
这片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十余年的区域,从一开始就清晰地知道:瞄准银发经济,不是跟风赶潮,而是对既有产业优势的顺势延伸,更是对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主动应答。
所以早在2023年,温江区委区政府便前瞻布局,将银发经济这一朝阳产业列为重点主导产业加力推进。
先是在全省率先举办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峰会论坛,抢占银发经济发展话语权。紧接着打造银发经济孵化器、成立银发经济产业联盟,大力建设银发经济智能制造区、品质消费区、康养服务区,形成“一盟三区”的产业格局。
在基础保障层面,温江早已构建起“养老+医疗+教研”三位一体的坚实支撑体系。
养老服务端,温江全区布局18家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端,9家三甲医院筑牢健康保障防线;人才创新端,多所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200余个国省研发平台协同发力,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全方位夯实银发经济发展根基。
与此同时,温江区更是加快构建以“主承载地+特色子园区”为支撑的“1+N”发展格局,已聚集药明康德、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形成百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康复辅具、适老食品领域企业也纷纷在此扎根,形成多赛道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为银发经济发展锻造核心竞争力。
在自身产业优势与政策引导下,温江已建成覆盖多维度的银发经济生态圈,为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温江样本”。
(二)完善的产业生态
若要将温江银发经济的发展势能具象化,位于温江区电子科大科创谷片区的三医创新中心四期便是最生动的载体,该园区由温江区属国企九联集团和中城新产业集团共同成立的中城九联负责招商与运营管理,是温江区承接银发经济细分需求、实现产业落地的关键平台。
在温江区政府部门与中城九联等多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银发经济孵化器、成都银发经济产业联盟等核心载体机构已落地三医创新中心四期,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凭借这一标杆性实践,项目斩获第十一届方升产业园区大会“2025年度银发经济创新标杆园区奖”。
在引入银发经济孵化器后,三医创新中心四期并未止步于单纯提供载体,而是推动孵化器升级成为产业培育新引擎。
银发经济孵化器首期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发展模式,围绕企业孵化、产品转化、场景打造、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为银发经济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支撑。
目前,银发经济孵化器已成功吸引润锦晟世、乐龄购等2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业务覆盖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康复器械等多个前沿领域。
在这里,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为温江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三)优质的轻资产运营服务
当下,随着招商市场大环境的骤变,企业的选址需求也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加看重园区提供的服务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给予更加实质性的帮助,园区的产业生态能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成长。
伴随着这种选址需求的改变,当前国内产业园区也在从“重开发”向“重运营”转型,而轻资产模式因其灵活且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优势,成了破解园区同质化、提高效益的关键方向。
而中城九联能在这一趋势中脱颖而出,核心源于其“国企+民企”机制创新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产业生态圈与标准化服务体系。
深厚的国企背景使得中城九联能够快速联动政府资源,筑牢产业发展的资源底盘。同时,基于中城新产业在园区运营等领域积累的成熟经验,中城九联能以市场化的敏锐度和灵活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依托上述优势,中城九联先从跨区域资源对接入手——把中城新产业在深圳积累的产业资源、创新技术,与温江本土的产业需求精准搭上线,帮园区企业跳出本地资源局限。
不仅如此,其还围绕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这些企业刚需,持续完善全维度的产业生态圈,实实在在给企业拓宽合作渠道、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也正是因为有“国企稳资源、民企强运营”的底气,中城九联还主动当起了行业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桥梁。
比如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促成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成都医学城分中心在三医创新中心四期挂牌,打破距离限制,让企业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定制化、专业化的审评咨询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
同时,联合地方行业协会举办各类交流活动,让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企业坐在一起聊需求、找机会。像这样把行业资源和地方产业需求整合到一起,轻资产运营就不再是虚的服务,反而成了政企之间实打实的沟通纽带。
说到底,中城九联这套轻资产模式,核心就是把“国企+民企”的优势用透了。它不用像传统园区那样拼硬件、比规模,反而靠资源整合和生态链接,既跳出了园区同质化困局,还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了动力,成为轻资产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
随着当下产业园区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城市与园区需要停下盲目跟风的脚步,深度思考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追逐风口、抢占热门赛道本无可厚非,但更关键的是要清醒认知自身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
唯有找准真正适配本土发展的产业方向,以精准高效的运营模式聚焦资源整合、强化生态链接,才能跳出“千园一面”的困局,让园区发展真正扎根于坚实的土壤,而非悬浮于短暂的风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