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09.29 12:20:34 | 阅读:41 | 报告下载 |
招商的难,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不管是国资园区,还是民营园区,都被招商吊打到怀疑人生。
不过,哪里都不缺好学生。有惨不忍睹的园区,那一定就有“门门功课”拉满的优等生。
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差在人上?还是差在事上?肯定都有。但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人的问题。
工业上楼都熟悉吧,从2022年深圳每年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再到佛山、东莞、中山、青岛、苏州等地的跟进。
一时间,好像全国各地都撸起了袖子,想要在工业上楼这里,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其实,广州、深圳搞工业上楼,确实无可厚非。一是,这里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二是,这里有庞大的制造企业基数,本身就对厂房有需求。
可现实是,一些不缺土地,甚至连本地载体去化都得废老大劲的地方,也要跟着大搞工业上楼,就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半吊子领导拍脑袋做出来的决策,害人。
在园区,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既没有产业基础,又没有经济基础的地方,不盘算自己有几斤几两,硬要跟着人家发展什么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最后,花了两三年时间,投了大几个亿甚至十几亿建出来的园区,不仅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效果,就连基本的去化都成了问题,根本没有企业来接盘。
某三线城市,为了抢占科技制高点,斥15亿巨资打造了一座集成电路产业园。
载体建好之后,累死累活招了两年商,最后只有2家设计企业入驻。几年过去了,园区的空置率依旧稳定在90%以上,没有下来过。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在少数。领导大手一挥瞎搞,最后是钱也花了,企业没招来,收入没看见,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因为,在很多领导眼里,热门的产业方向代表的就是机会,别人能行我也行。可现实并没有那么多逆袭,不行就是不行。
就拿生物医药来说,作为高技术、高投入产业,不管是对人才,还是对技术,又或是对资金,都有非常极端的依赖。
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发展生物医药的能力。
如果还要坚持搞生物医药,就会出现:园区建成了也招不到几家企业;就算有企业入驻了,最后也会跑路。
除了热衷于追求热门的产业方向之外,某些领导还喜欢在园区里搞个“地标性”建筑。
结果就是,园区建得漂漂亮亮,什么听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载体都往里面塞,但这些却不是企业想要的。
比如,某生物医药产业园,斥巨资打造了符合GMP标准的无菌生产车间,但本地的企业基本都是以研发、检测为主,压根就不需要这样大规模的生产空间。
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某些领导喜欢把“高端载体”等同于园区竞争力。
很明显,从半吊子领导的做事风格来看,主要还是以个人喜好为主,闭眼跟风的现象比较多。
从他们的逻辑来看,招商不过是简单粗暴的土地交易,至于选什么产业方向,造什么载体,什么火干什么,什么热跟什么,肯定没错。
如果是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跟风或许能吃到一波时代红利,但现在,随着企业选址的愈发谨慎,空有一个载体,对招商的帮助其实并不大。
想要在激烈的招商市场中脱颖而出,懂得企业的需求,能够帮助企业成长,才是关键。同时,这也对领导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不是简单建建园区就算完事了。拥有载体之后,企业更希望的,是园区可以为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园区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招商的过程中,领导层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就拿初创企业来说,技术难突破、人才难招引这类的问题,始终绕不开。除了提供基础的服务之外,园区还需要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在技术、人才方面的难题。
入驻只是开始。要收获企业的长期青睐,领导层就必须深入一线,响应企业的需求,解决企业的问题。这样,企业才愿意扎根,也愿意来。
其实,服务需求的不同,也会传导到载体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载体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作为领导层,就需要知道,企业对载体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空间需求,而是与运营、成本、战略密切相关的综合需求。
处在初创阶段的企业,它们的诉求更多侧重在低成本和灵活性上。因此,它们更需要共享办公空间、孵化器这类的载体。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来说,它们的诉求是可扩展性。可能需要能够随团队扩张而增加面积的办公室,或者从标准厂房升级为定制化厂房。
这个阶段,它们对载体的稳定性和企业形象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如果是一刀切的载体供给模式,肯定是没办法满足企业对载体的多元化需求的。
作为领导层,在建造载体之前,就需要先对企业画像进行精准定位,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最后打造出与企业发展节奏相契合的空间。
当前,招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迈入深水区,领导层的专业素养和产业洞察力,对招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成为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产业洞察力的领导,对于绝大多数领导来说,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我们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许多领导对于园区该招什么样企业,哪些企业可以招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基本是抓到一家算一家。
实际上,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式招商模式,不仅会让招商的难度进一步攀升,招商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园区领导层,就需要提升自身精准招商的能力。
一方面,梳理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明确家底和短板;另一方面,划定重点的招引领域,形成企业画像清单。
在实际操作里,很多园区虽然定好了产业方向,可真到找企业的时候,还是两眼一抹黑,找不到合适的。
就拿生物医药来说,招商的时候就只知道盯着“生物医药”这个大框架,没再往细了分、往深了挖。
其实,生物医药包含了很多细分领域,比如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它们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这种复杂性,就要求园区不能再抱着“大而全”的招商想法。不然,园区就很容易陷入资源错配、同质竞争的困境。
当下,经济大环境低迷,企业数量有限,这些大家有目共睹。园区的招商,也从过去的抢新增,变成了现在的抢存量。
在市场持续收缩、政策红利日益趋同的困境下,想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招商思维定式,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型竞争优势。
而产业培育,无疑是推动这一转型的关键点。企业“长不大”的问题,始终笼罩在园区。
如果领导层能够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构建一个全周期、系统化的成长支持体系,这对招商的正面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当企业在园区营造的产业生态中茁壮成长之后,园区收获的回报,远不止简单的载体出租和去化。
这也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自我循环能力的不断强化。
可以看到的是,当不少领导者还在为招什么商、怎么招商晕头转向的时候,市场中早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领导者,走在了招商引资的前列。
他们以专业独到的视角,将招商转向了系统化轨道,通过专业的服务、完善的生态等维度,为企业创造持续的成长价值,实现高质量招商。
显而易见,领导的专业素养和产业洞察力,不仅决定了园区成长的上限,更深度关联着区域产业的布局质量和经济韧性。
身为领导者,必须摒弃短期政绩的“狭隘”思想,回归产业发展的本质逻辑,用心培育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