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零租金”,上海也崩不住了?


作者:万山一把锁 2025.08.29 14:55:39 阅读:39 报告下载


杭州、广州的“零租金”还没反应过来,上海又甩出了重磅炸弹,也推出了“零租金”政策。


首期推出10万平方米零租金创业空间(含办公和厂房),引进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享受3年零租金办公,届满后递延2年租金减半。


这是继深圳、成都、杭州、广州之后,第五个提出“零租金”的城市。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零租金”的态度仍然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吸引企业入驻、缓解空置率的绝佳手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不就是打着“零租金”的幌子,干着内卷的事?根本不顾其它园区的死活。


所以,“零租金”到底是福,还是祸?仍然有待考证。


1.png


其实,上海这次跟进“零租金”也算是意料之中,早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初见端倪。


4月18日,上海推出“双百”政策,即为企业提供100万平方米的低价办公空间,以及100万平方米的公寓住宅。


跟这次的“零租金”很像,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甚至相比之下,“双百”政策推出的时间更早,覆盖面也更大。


所以,当一众头部城市都跟进了“零租金”的情况下,哪怕是处在“宇宙中心”的上海,也得跟着大部队走。


不过,按道理说,上海的园区,不管是从入驻率来看,还是从抗风险能力来看,不说各个都排第一,大概率也不会差太多。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最近两年,上海亲自下场去外省市招商、园区空置率不断走高的新闻,总是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据数据显示,上海园区的空置率已经连续12个季度上行了。今年第二季度,空置率更是直接飙到了29.2%,远远高出了安全基准线。预计到今年年底,上海园区的空置率可能还会创新高。


另外,上海还出现了超量供应的问题。据估算,2025年全年,上海园区的新增供应量将高达约445.4万平方米。


那么大的供应量,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消化掉,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租金下行的趋势也会继续持续,甚至跌到谷底。


很明显,一边是一路飙升的空置率,一边是源源不断的载体入市,上海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零租金”作为一种强刺激手段,也就有了推出的可能。


与此同时,政策的调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零租金”出现的催化剂。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形势一片向好,为了吸引企业前来,地方政府往往会拿出各类税返优惠作为“橄榄枝”。


但现在,环境不好、经济下行,土地财政日渐式微,再加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政策的出台,传统的招商模式难以为继,税返这条路更是被堵得死死的。


现在,地方政府已经没办法通过税返这类的手段吸引企业入驻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亟需找到新的招商工具。


于是,既能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又契合国家倡导国企担当“耐心资本”的“零租金”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2.png


当下,上海的困境肉眼可见。这时候,如果上海不跟进“零租金”,就会变得很被动,还要承受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


但是,一个“零租金”就可以让企业满意了吗?我想未必。


“零租金”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入口,背后反映的是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对园区价值诉求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也看到了,各地的“零租金”,也只是小范围、小面积的免租,不仅覆盖范围有限,受众也窄,基本都是围绕新兴产业方向上的科创型企业展开。


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它们,“零租金”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整体来看,受产业范围、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零租金”对当地园区的租赁影响并不大。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如果生存都成了问题,与其提供一些虚头巴脑,看不到实际效果的服务,倒不如直接给企业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或者降低它们的成本来得实在。


上海“零租金”提供的办公和住宿空间,确实可以为企业省下一大笔费用,这对于那些需要高投入、高支出的企业来说,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当然了,在拥有物理空间之后,企业还希望园区可以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服务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就拿初创企业来说,技术匮乏、人才短缺等问题如影随形。所以,除了基础的服务之外,它们还需要园区可以进一步延伸服务的链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引进这类的增值服务。


而对于那些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它们更希望可以在规模和效率上有所提升。因此,面对产能不足、管理难等问题,就需要园区在产业链条的组建,以及智慧化平台的搭建上,倾注更多心血。


很明显,企业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园区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了解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实际上,“零租金”只是开始,至于后续企业愿不愿意在园区长期扎根,心甘情愿为增值服务付费,核心还是园区能不能为企业创造足够的价值,这才是重点。


3.png


其实,不管是前段时间大火的轻资产,还是现在的“零租金”,卷来卷去的本质,还是园区能不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问题。


而服务背后,说白了,就是一本赤裸裸的成本账。所以,也就有了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围绕“零租金”做文章的事情。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免租、减租方式的出现,一旦市场的租金被拉平,想要继续通过“零租金”吸引企业入驻,竞争力一定会断崖式下跌。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园区需要做的,就是在租金之外,考虑新的比拼方向。


比拼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招商能力不是不行,但这个方法的见效周期实在太过漫长。真要花个3年5年才能见成果,哪个园区等得起?又有哪个园区愿意等?


所以,从领导的角度来看,面对持续收缩的市场环境,以及居高不下的空置率,可以有长期发展的大框架,但短期内,也一定要有可以快速见效的招商方法。


目前,我们看到比较多的,也就是免租、减租,或者延长免租期这类的方式。


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资本招商也是现在市场比较认可的一种方式,通过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吸引企业的青睐。


但是,这两个方向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都存在没办法规避的局限性。


“零租金”短期来看,确实可以吸引一批企业入驻,但长此以往,不仅会让行业的盈利模式倒挂,还会进一步加剧园区的财务负担。


当然了,资本招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现在,国企普遍面临城投债、去化难等问题,面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类新兴产业动辄一两个亿的投资需求,压根没有几家园区能够投得起的。


还有就是,国企体制机制的追责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投资的顺利落地,导致国企不敢投也不想投。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产业投资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园区的招商能力,市场对其的认可度也高。


但问题是,很多园区根本干不了,一方面是没钱,一方面是专业度不足,只有类似于张江、苏州工业园这类的顶尖园区才有能力做。


租金优势不再,资本投资很难落地的情况下,通过电价、水价减免的这类方式,或许可以成为新一轮招商竞争的加分项。


尤其是那些用电用水特别多的企业,它们交的电费、水费,可能比房租贵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因此,在水费电费上做减免,确实会比范围更小、限制更多的“零租金”更有吸引力。园区也可以通过引入绿电装置,或采购绿电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水电成本。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就凭借着水电价格优势,以及凉爽的气候,成功吸引了苹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众多科技巨头把主机放在了这里。


相比于“零租金”和资本招商,通过低电价、低水价等基础要素来招商,不仅门槛更低,对专业度的要求也没那么高,还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招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