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叶李 | 2025.09.04 09:22:16 | 阅读:53 | 报告下载 |
7月31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抛出了一枚重磅消息——宣布试点实施 “零租金”产业空间政策,统筹调配15万平方米的区属国企物业,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最长三年的免租期。
继3月深圳推出“零租金”政策后,在成都、杭州、北京等城市已有的类似动作中,广州这次堪称“最大手笔”。一时间,“零租金”再度成为产业园区领域的热议焦点。
然而,热闹背后,一个现实难题也摆在了众多园区运营商面前:面对这股 “零租金”浪潮,到底该不该跟?
答案是:可以跟,但更应该看到“零租金”背后的深层逻辑——它从来不是孤立的政策筹码,而是产业生态建设的一道开胃菜。
自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后,各地的招商就越难做了,所以都在想方设法往牌桌上加码,试图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可否认,“零租金”在短时间内确实是一张好牌,能够带给城市和园区强大的招商吸引力,一定程度上降低园区空置率。
因为对于初创型企业和轻资产运营团队来说,租金成本的减免意味着资金压力的降低,这确实是“雪中送炭”。
但从城市发展和园区运营的长远视角看,单纯依赖零租金的模式藏着许多风险。
一方面,园区若长期牺牲租金收益,则会直接削弱基础设施维护、服务升级的资金支撑能力,最终有可能陷入服务减弱致使企业招进来留不住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被“零租金”吸引的企业,往往容易缺乏对园区的归属感,一旦周边出现更优惠的政策,它们就容易像候鸟一样迁徙,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
更值得警惕的是,零租金有可能掩盖园区在产业定位上的模糊性。
当招商团队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用低价抢企业”,而非如何引进和园区生态相匹配的企业时,其实就已经本末倒置了。
毕竟实行“零租金”,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地引进企业来降低园区空置率,但归根结底企业要想活得长久、长得结实,终究得靠和园区定位对路的优质产业生态撑腰。
要是来者不拒啥企业都往园子里塞,最后把产业生态搅成一锅乱粥,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实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的选址逻辑也早已发生深层变革——比起“租金多少”,它们更关心“能获得什么”。
抛开传统的土地、政策、租金因素外,产业链、创新资源、人才、资金等,也是他们用脚投票的关键。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企业对成长加速度的迫切渴求:相较于短期的成本节省,它们更渴望找到能提供资源支撑、生态赋能的合作伙伴。
所以,在园区载体供给过剩与企业需求升级的双重变局下,跟进“零租金”本身并非不可取,但将其简化为“单纯拼价格”,则无异于陷入新的同质化陷阱。
这就要求园区运营商跳出价格思维,重构“我有你没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真正的较量,永远藏在租金优惠之外。
具体来看,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是否具备精准的产业定位,能够形成上下游企业联动;是否搭建起完善的服务体系,能够解决企业全周期痛点;是否构建了共生的创新生态,能够持续为企业提供成长养分?
这些才是决定园区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毕竟招进来容易,但留得住才是真本事。
回到广州出台“零租金”这个话题,其实原因也很直接。众所周知广东的市场化程度向来很高,区域间的招商竞争也异常激烈。
而深圳作为产业“卷王”,本身就坐拥成熟的高科技产业生态,再以租金优惠政策加码,无疑会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
在此背景下,广州推出零租金试点,实则是应对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若不主动破局,珠三角的新兴产业资源难免面临被过度虹吸的风险。
但我们也应该明显看出“零租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战术,而是发达城市培育产业生态组合拳中的一小部分,一块敲门砖而已。
真正厉害的角色,绝不会把筹码押注在单一的政策之上,而是以租金优惠为引线,去串起精准的产业定位、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共生的生态网络,让企业在成本减负之外,更能拥有促进企业升级发展的优越土壤。
而这份对于“组合拳”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沙开建”)在产业园区运营方面一直以来坚守的逻辑。
作为深耕南沙的本土运营商,南沙开建在产业园区领域的实力愈发凸显——在2025第十一届方升产业园区大会上,其成功跻身“2025年度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50强”,旗下项目芯动力科技城获得“2025年度芯片特色产业园潜力之星奖”,这都印证了其在园区生态构建中的领先地位。
而在广州推出零租金试点这一背景下,南沙开建也紧跟步伐,推出规模达十万平方米的“零租金”政策,按权益总评分确定免租期,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即可享受优惠,减轻企业初创或扩张阶段的成本压力。
但对南沙开建而言,“零租金”并非吸引企业的唯一优势,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更源于这家国有平台公司在园区开发建设与产业生态构建上的深层实力——不同于传统工业地产的同质化逻辑,始终将产业需求作为根本导向。
在载体建设层面,南沙开建并非“千园一面”,而是针对不同产业的生产场景,动态调整厂房的层高、荷载、柱距等关键参数。更围绕产业特殊生产需求,提供定制化载体与场地解决方案。
例如成功落地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智能驾乘控制系统等项目,其空间设计均深度适配所属产业的技术特性与生产流程,成为南沙开建以特色载体赋能细分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不仅如此,在生产配套方面更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例如针对半导体产业对能源与气体的严苛要求,配备专属特气站、动力站房并提前预留双回路用电,保障精密生产不中断;
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则配套专门的供电蒸汽系统,规划专业污水处理站、甲类库及排气排污管道等,全方位满足企业生产与环保需求。
在园区规划上,南沙开建已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聚焦全方位产业生态打造与精准产业导入。
像芯动力科技城项目,走的每一步都紧扣产业发展规律:已建成的1期2期正在加速产业落地扎根,3期优先补齐生活与产业配套短板,用地更广的4-6期则计划更加深入钻研产业逻辑,这正是其培育产业生态的生动体现。
生物医药领域也是南沙开建大力布局的方向,目前构建起2园1谷的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聚规模,并且还对不同园区职能进行了错位分工。
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重点发挥规模化优势,以高质量的产业载体为企业提供完备配套。
而科创谷则把握差异化思维,计划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精准定位细胞治疗行业,打造南沙细胞产业集聚高地,聚焦小批量生产环节并承担终端市场对接职能。
定位为多元化功能园区的科大谷未来将重点推进与港科大(广州)的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资源联动与协同创新,助力港澳地区优质科研成果与技术资源落地转化。
极具特色的还有南沙留学人员创业园,不仅在硬件上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撑,更是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科创孵化服务。
就在8月初,留创园刚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体育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跨境创业资源联动与国际技术交流搭建起新桥梁。
在园区运营服务方面,南沙开建依旧毫不逊色,不仅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了相当完善的一站式产业服务体系,同时面向企业提供智慧能源支持,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在片区开发领域,南沙开建充分利用自身在产业板块和房地产板块联动的优势,展现出统筹规划的清晰思路。
珠江街片区聚焦“产教居服”协同,除核心的科创谷项目外,同步布局源筑新城、多个教育配套项目和产业服务载体。万顷沙片区则以芯动力科技城为核心,主打专业化园区开发与配套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8月30日南沙开建产业盛会刚刚落下帷幕。会上,集团重磅发布“南沙未来产业社区”,首度揭晓从研发、孵化到应用、生活的全链条未来场景新概念,更同步开展精准招商推介。
南沙未来产业社区重磅发布
凭借这一创新社区形态与清晰的产业布局,现场吸引超60家企业签约,涵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诸多先进领域,签约额超30亿元,为南沙未来产业生态的构建按下“加速键”。
未来,南沙开建将以落实《南沙方案》为总牵引,既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又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高质量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