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留商,就别谈招商了


作者:封青岚 2025.03.11 09:45:36 阅读:48 报告下载

最近的产业园区,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一纸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成为压在所有园区之上的一座大山。


条例发布之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各个园区的招商仍旧持续处于高压、高难的处境。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所有园区都置身于相对统一的大环境之下,二八定律在产业园区领域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


其中优秀的园区占据整体市场的20%,这些园区并不会过多地受到政策影响,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鱼得水,越发优秀。而剩余的80%则是因税返的失效不同程度受到打击,生存现状越发艰难。


过去易如反掌的招商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企业所剩无几,增量又少。招商招不进企业就算了,园区原有的企业还在不断向外流失。到最后,好像无论怎么招商都在做无用功。


1.png


为什么招不动?是招商人不够努力吗?卷成这样还招不来企业,就真怪不到招商人头上了。


说到底,现在招商难做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企业基本上不愿意挪窝。即便招商人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无法轻易说动。


大环境每况愈下,企业的顾虑也越来越多。如果打算搬迁,就得重新考虑园区的环境是否合适、附近供应链是否齐全。人才也得重招,搬迁成本又同样令企业头大。


是冒着风险搬迁,还是稳住当前的发展步调?我想在企业越活越艰难的当下,大部分都会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尽量规避搬迁带来的风险。


企业没有搬迁意愿,招商当然越来越难做。园区未来的关注点如果只放在招商上,出租率仍旧只会居高不低,企业也仍旧只会不断流失。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让树木牢牢扎根,园区只有培育好原本存在于城市中的企业,在内部为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搭建起更加坚实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更好地立足和成长。


既然向外招商往往无济于事,那园区只能从育商、留商出发,耕耘自身实力。从内部提升自身实力,已经成为巩固招商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风向。


2.png


产业园区,最开始比的都是硬件。


当时环境还是一片大好,企业发展蒸蒸日上。载体本身就供不应求,比起园区提供的服务如何,企业更在乎自己租的地方看上去气不气派。为了回应企业需求,园区在那段时间普遍更加强调外立面的美观程度。


对中国这样的基建大国来说,为园区提供质量上乘的硬件并非难事。因此,即便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硬件条件之上,现存的20%的优秀园区和其余80%的园区并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在现阶段,园区之间唯一能拉开差距的,只能是软实力,也就是园区的运营服务能力。而育商留商,就是需要园区从内部挖掘现有企业的需求,进一步理解产业运营服务的内涵。


然而大部分园区的产业运营始终停留在最为基础的服务,类似于政策对接、金融支持、日常事务处理等。给到企业的服务始终只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入。


但再不深入就真的晚了,上海之前的逆向招商就是对所有园区的一次警醒。精明的企业永远只会流向营商环境好、服务更加周到、供应链更加完整、政策落实更加到位的园区。


失服务者失天下,更会失去企业的青睐。不从内部搭建好服务体系,招商就无法真正看到成效。


想要招商,就需要留商;想要留商,就先要育商。园区只有从内部挖掘现有企业的需求,获取企业的信赖。而企业在成长扩张的过程,也是为园区解决存量的过程。真正滋养好企业,在当地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才能避免企业流失,才能真正将后续招引的企业留下。


3.png


归根到底,所谓的育商留商,都是在为招商强本固基。


育商的成果能够成为园区的招牌。行业是个圈,优秀的园区经由企业口口相传,先是在本市赢得口碑,再是逐渐为其他地区的企业所知,从而达到吸引外省企业的目的,实现从被虹吸到虹吸的转变,直接帮助到当地的招商引资。


园区与园区之间现在比拼的,其实就是对自身产业潜力挖掘的程度、对当地原有企业的培养深度。只有巩固好园区基础,才能在未来的招商中拥有承接企业成长的实力。


但加强产业服务能力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取成果,而是通过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园区内企业的粘性,从而达到提升园区出租率、进一步辅助招商的目的。


园区现阶段要做的招商,其实就是想方设法,让企业选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