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青岚 | 2024.11.18 09:51:20 | 阅读:92 | 报告下载 |
城投的曙光,来了。一剂猛药,直接医好了困扰城投已久的债务问题。总计12万亿的化债资源,无疑是场及时雨。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宣布,未来5年将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化债4万亿元。
再加上2029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6+4+2”,一套措施打下来,足够让苦债务久矣的城投尝到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终于不用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还债、新项目如何融资了。
对于卸下包袱一身轻的城投来说,终于可以调整重心,腾出精力,专注面对未来的转型和发展。
城投债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归根到底,这一话题背后涉及的核心仍旧是当地的区域经济。此前地方政府一直处于土地经济的逻辑之下,卖地拿钱、投项目、做基建、继续卖地......资金流转和土地深度绑定,一套流程已经烂熟于心。
而如今土地经济逐渐呈现出停摆的趋势,民企逐渐远离重资产的赛道。地方政府已然口袋空空,无法提供相应的补贴,传统基建的推进也逐渐放缓,趋于平稳。城投的资金流开始断裂,转而被累积的债务所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化债成为城投公司的一块心病。
此前经历过的几轮化债,依旧是围绕土地经济运转。最后的钱还是投进土地,投进传统基建。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化债包含了底层逻辑的转变,从投资土地的基础设施到投资产业的基础设施,未来的投资方向,是建设园区载体、园区配套,设立产业扶持基金等。
脱离土地,拥抱产业,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将成为地方政府接下来的首要之举。这次化债是为政府提供转型机遇的关键节点,从以土地为核心转向以产业为核心的绝佳过渡期。
发展的道路已经铺好、转型的空间已经腾出,接下来,就得看政府自己的觉悟和努力了。
在获得这样一笔化债资源之后,如何保证不再陷入被债务拖累发展的泥沼,又如何维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流?土地这碗饭已经没办法回头再吃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和产业基建带来的园区整体收入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和土地经济时期的传统基建相比,产业基建的投入,能够直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更加稳定的资金流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带来更好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区域内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实现长期发展。
区域的税收由当地发展的产业规模决定,产业的规模由企业的发展程度决定。因此,想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最为基础的落脚点就到了企业身上。
而对于迄今为止几乎都在埋首传统基建的城投公司来说,如何打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园区载体、如何建设优质的园区配套,再到如何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细致的产业服务、如何在园区内为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生态。从硬件到软件的产业环境打造,都是让城投感到陌生的领域。
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自上而下一齐发力,政策的扶持和基础的服务运营不可或缺,而招商能力的加强更是链接企业和运营服务的基础。招商团队整体的专业水平、招商体系的定制化梳理和搭建......这些都是平台公司在未来必然面对的问题。方升内训针对个性化需求,定制专业赋能方案,目前已经赋能30+园区,5000+企业学员,帮助平台公司培养专业的招商团队。
长期背负债务压力的城投终于得以从中解放,城市产业的发展已然刻不容缓。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抓住转型机遇,以谋求城市产业新一阶段的突破。这是第一次实现转型的机会,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