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指示,经开区要变天了


作者:万山一把锁 2024.10.22 08:57:26 阅读:344 报告下载

培训banner.jpg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第40个年头。


从最开始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从分布于沿海的12个城市到遍布31个省(区、市)……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承载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


但是,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迈入深水区,曾经风光无两的经开区,现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png


现在,摆在经开区眼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园区空置率过高问题。


我们都知道,经开区手里不仅握着大量载体资源,而且还在持续扩充中,每年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各类载体涌入。


如果是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手中的项目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


彼时,经开区背靠强大的国资作为支撑,再加上当时经济发展好,企业多园区少,就算不用在招商方面投入过多精力,园区也能轻松吸引企业入驻。


可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市场持续萎缩;另一方面,企业在选址上愈发挑剔,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之下,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园区,经开区根本没有足够的去化能力。


空置率持续攀升,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如何盘活数量庞大的存量资产,是经开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png


如果说空置率高,背后可能夹杂着很多外部因素,那么体制机制导致的招商难,就只能从经开区内部找原因了。


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在招商领域的短板,其实不仅仅是技巧或策略上的不足,而是体制机制的束缚导致的。


长期以来,经开区一直采用的是“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模式也暴露出了由体制机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管委会通常负责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职能,而公司则负责具体的投融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服务等市场化职能。


可是,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职能划分往往不够明确,导致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管委会的决策效率,也制约了公司的市场化运营。


3.png


当前,不论是国有园区还是民营园区,无论是超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纷纷涌入到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热潮之中。


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被普遍视为香饽饽时,人们就会发现,各地的园区都惊人地相似,产业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部分园区在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只知道盲目效仿其他园区的成功经验,却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独特优势。


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不仅导致了园区在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上趋于一致,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的同质化现象。


此外,一些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根本没有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或优势,导致园区出现了产业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清晰等情况。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那些缺乏鲜明特色的园区,往往很难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同质化的趋势。



随着园区空置率持续攀升、体制机制效能不足,以及产业同质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经开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变革成为了经开区当下的必由之路。


就在10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针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发表了重要指示。


习近平强调,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园区载体数量众多,去化艰难,盘活存量资产成为了经开区首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想要盘活存量资产,不仅对经开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服务能力,为区域内企业排忧解难,应对各种挑战。


因为,只有存量资产成功得到盘活,才能让经开区手里的园区资源重新焕发活力。


与此同时,优化内部的体制机制,是经开区招商之路更加顺畅的关键所在。


现在,经开区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大锅饭”现象盛行,这种氛围逐渐消磨了人们的进取心,使大多数人员趋于保守。


然而,在当今这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妄图以“葛优躺”的姿态坐等企业自动上门,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在难以轻易调整人员配置或大幅提升薪资的现实条件下,经开区亟需引入更为成熟且高效的机制与体制,以扭转当前的“散漫”局面。


除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之外,还能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招商效率。


因地制宜,对于推动经开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我们都在追求创新,竞相追逐高精尖产业。然而,放眼当下的园区就会发现,各类园区基本都是一个样。


所以,经开区想要实现创新转型,就应该深耕本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其实,对于那些在产业与经济发展上都相对滞后的城市来说,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硬凹产业发展的人设,盲目追求与自身条件不符的产业发展方向,大概率是死路一条。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更加重要也更加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