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物医药偏偏选择了成都?


作者:封青岚 2024.09.26 14:46:14 阅读:479 报告下载

生物医药,在成都找到了属于他的舞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新增生物医药企业821456家。其中,四川新增生物医药企业39331家,成都新增21470家,新增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如今,成都温江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具有全国标识度的“王牌”产业,温江区也成为成都乃至四川大健康产业“建圈强链”的关键一环。其核心载体成都医学城,更是成功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TOP10行列。


成都医学城在生物医药赛道上一路狂飙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考,又付诸了怎样的做法?


1.png


自生物医药开始兴起,直到现在,发展生物医药的热潮都居高不下,成为人人口中“永远的朝阳产业”。从最开始的爆炸式井喷,到现在产业园区行业仍旧不绝于口的“生物医药”,这一产业,似乎始终让城市趋之若鹜。


然而在这样积极的追逐之下,生物医药产业园不仅变得随处可见,目前更是逐渐趋于饱和。每个区域的生物医药园区都拥有着相似的定位,由于同质化导致的内卷也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隐痛。行业内的人逐渐发现,对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政策开始缩紧,产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区域政策和园区无法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许多涉足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在无法承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中黯然退场,而成都却逆流而上,凭借实力交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份答卷。究竟是什么,让生物医药“选择”了成都?


2.png


许多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或许都是头脑一热的产物,缺乏政策的支持、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规划、缺乏一定的产业基础,最后只能悄无声息地从城市中退出。成都医学城则是抓住这最关键的三点,培育出适合生物医药发展的沃土。



(1)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9年,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中,针对成都医学城的发展方向做出指示并分别就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投资补贴、人才补贴、创新激励补贴等。


近年来,温江区先后出台了高校院所协同创新10条、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10条、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27条、三医融合产业政策32条、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等一系列比肩先发地区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生物医药培育成千亿产业作为目标,成都医学城在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上树立了明确的方向。上面做好决策,下面才能做好对策。成都医学城自上而下的引导和扶持,给所有将目光投向成都的企业吃了颗定心丸,使生物医药产业,开始在这里发光发热。



(2)清晰的产业规划


成都医学城作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的建设地、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的主支撑之一,在全国率先提出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发展理念,系统构建起“三医+大数据AI”主导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成都市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和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地。


到2026年,成都医学城将建成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生物医药CXO集聚高地、西部最具代表性的BT+IT创新高地、西部最具代表性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国家级放射性药物产业高地,实现医药健康产业营收突破1200亿,企业突破1000家,在研药物器械突破2000个。


以清晰的产业定位作为指引,生物医药产业得以聚焦产能,集中一点进行发力,促进高速发展。



(3)丰富的产业资源


技术和人才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创新源泉。成都医学城周边汇集了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院所,保证了人才和技术的输出。


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聚集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 5 家、特色专科医疗机构 7 家、医学检验检测机构 35 家。医院和机构强强联合,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不竭动力。


除此以外,同样围绕生物药、化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中心9个,建设产业技术平台27个,其中研发类15个,生产类4个,服务类8个;建成创新载体140万平米;组建总规模达95亿元“1+4”健康产业基金群;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00名。


人才、平台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的支撑,使生物医药产业在成都的发展拥有坚实的保障,企业的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3.png


从政策、政府,到平台公司,成都医学城竭尽全力,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对如今身兼数职的平台公司来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外部的代理机构,推进园区项目的招引,而借助轻资产公司的力量就成为了相对普遍的选择。


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实力的轻资产公司并不多见,而九联集团和中城新产业共同成立的中城九联,作为温江区属国企+国内高端产业运营商联手打造的轻资产公司,数年来专注生物医药领域,致力于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最为细致和专业的服务。


坐落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医学城三医智造中心,作为中城九联理念的缩影,在今年方升研究举办的2024第十届方升产业园区大会上,凭借其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创新实力,荣获2024年度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新锐奖。彰显三医智造中心在产品设计、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是园区实力和能力的全面展现。



(1)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对产业园区而言,是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产业园区回归本心,逐渐脱离地产逻辑,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对产业的扶持和打造之上。


与此同时,企业对园区的软实力更加上心。每个企业心里都精明地提起一杆称,衡量园区服务的斤两,琢磨园区提供的资源如何、和同行交流的机会是否足够等,归根到底,就是在斟酌园区提供的服务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给予更加实质性的帮助,能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身的成长。


中城九联深知生物医药企业的需求所在,从产业角度出发,上市公司药明生物、泓博,外资龙头默克、慨迩等企业为代表,在园区内打造100%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浓度,聚集了包括CXO、医美、中医药、疫苗、器械等产业方向,建立起专为生物医药产业量身定制的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聚集打造园区微生态,做到“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为入驻企业构建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大、中、小企业彼此协同,融合共生,并肩前行。



(2)产研、招商、运营三位一体


产业生态的构建需要前中后期的完整流程。从前期的调研策划,到中期的招商引资,再到之后的运营服务,哪个环节判断出错都有可能影响园区内的产业生态。能否保障全流程的服务质量,同样也是对运营方的考验。


中城九联针对项目的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多维度助推项目发展,以产业研究、招商、运营三个关键节点,三位一体,为园区提供全流程服务。上至政策的支持、服务平台的搭建、产业资源的导入,下至企业之间的联动和沟通,中城九联依靠丰富的运营经验,熟知企业细枝末节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软硬兼施才能够彰显园区的真实实力。除却精细的服务,医学城三医智造中心内部建设了高承重、高层高标准厂房,配置双回路供电、蒸汽站、污水处理站、危化品库、倒班房、检测中心、会议中心、员工餐厅等设施。完善的产业配套,才能保障产业发展的根基。


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延伸,是拓展的助力。中城九联倾力搭建4大线上服务平台:天集社提供园区供需对接服务;危化通提供危化品采集统配平台,园区内2小时实时配送;危废通提供危废处理服务,运输成本节约86%,处置成本节省92%;专利转化平台,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掌上运营平台,提供医学专利、知识产权价值的挖掘和评估转化。多样化平台服务,全方位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成都的产业基础给予企业优质的生存空间,而中城九联细致入微的服务又给予了企业一展身手的舞台。天时地利人和,保障企业无忧发展。


4.png


随处可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千篇一律的产业定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几近泛滥,进入了过热阶段。很多区域仍旧想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但从现在开始起步,不仅无法做大做强,很有可能为已经为数不少的生物医药烂尾项目添砖加瓦。


如果没有曾经打下的产业基础、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没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就无法追赶上生物医药目前的发展进程。像成都这类生物医药强市的成功,产业基础、产业积累、基础设施、政策支持,这些因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