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青岚 | 2024.09.10 11:30:52 | 阅读:682 | 报告下载 |
取消税返之后,地方平台公司面临的招商形势越发严峻。抛去增量少、存量多的环境问题不谈,如何处理落在自己肩上的招商重担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
然而,对于之前从未涉足招商的平台公司来说,如何做好产业定位、自身的优势究竟在哪、专业的招商团队的缺乏,成了最重的心病。不会招,没人招,这是国有平台公司的现状。
招商,始终敏感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载体为王,不愁没有增量的产业红利时代,想吃招商饭确实不是件难事。然而近几年,产业的爆炸式增长销声匿迹,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渐放缓,企业在经济寒冬中难以生存,数量锐减。随着房地产的衰落,产业园区行业地产为王的时代也逐渐落下帷幕。
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行,更是断去利用税返便利高效地吸引企业的捷径,管委会基本上失去了对招商的决策作用。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开始减少对重资产的投资。
招商的层层压力,在这些因素的堆叠之下,几乎全部放在了国有平台公司身上。于是又回到了那个最严峻的问题:平台公司招商能力的缺乏。
为了填补招商能力的空白,平台公司往往会做出两种选择:寻找招商代理,或者在内部自己组建招商团队。但无论是哪个选择,要想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只能是做存量招商。
现阶段的增量招商需要较长的周期,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寻找企业,因此存量招商带来的快速去化,对小园区和园中园来说是有益的。但对于国有平台公司来说,只存在于自己区域内不同载体出租率的变动,对区域整体的招商成效而言意义不大。区域内本来有多少企业,一顿存量招商之后还是那些企业,没有任何变化。
对国有平台公司来说,保存量重要,但更要求增量。
(1)合作轻资产公司
对很多地方平台公司来说,比起先去考虑长期如何打造当地产业,更重要的是先解决眼前短期内的空置率等问题。在这种需求下,就会选择合适的轻资产公司进行合作。
但在物色合作对象之前,平台公司需要转换一下思考逻辑。现如今,优秀的轻资产公司多数更倾向于佣金+提成的市场化模式,政府青睐的先做事后付款,现在的轻资产公司基本上不会买单了。
对现在的市场而言,做增量招商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对区域产业情况的了解、对产业本身的理解、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招商团队,轻资产公司的专业度成了硬实力。平台公司在选择轻资产公司合作之前,也应当在预定指标上划分一些比例给增量招商。
合作就意味着双向选择,判断轻资产公司能力的同时,对方也会反过来判断区域内是否拥有能够进行增量招商的产业资源。如果当地产业基础薄弱、资源贫瘠,仍旧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轻资产公司,也无从下手。平台公司在选择轻资产公司之前,也需要对自己的区域情况抱有一定的认知。
(2)内部组建招商团队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行之后,可供招商选择的途径进一步缩小。如果政府想要拓展招商的上限、或者园区需要实现产业转型,资本招商是其中一个能够走通的方式。然而这并非是一条每个城市都能成功的途径,以投资闻名的合肥,也是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才得到如今的成果。想要玩好资本招商,必须保证招商团队的专业度。
如果说平台公司希望做好长期准备,把握招商方向,那么在内部搭建起一个成熟的招商团队则是更加稳妥的选择。平台公司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对城市产业基础的了解、对自身定位的明晰,都是决定招商团队高度的因素。但搭建团队需要招商经验和招商模式,很难短时间训练出属于自己的招商团队。
从其他部门划分来做招商的执行人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招商专业度的缺乏。对于在这之前几乎没有涉足招商的平台公司来说,专业的招商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招聘获得,但想要独立培育出一整支专业的招商团队,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想象。
如何拉平招商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专业度的差距,快速实现招商团队的统一和凝聚?如何迅速提升招商团队整体的专业水平?方升内训针对个性化需求,定制专业赋能方案,目前已经赋能30+园区,5000+企业学员,帮助平台公司培养专业的招商团队。
当下的形势无疑是一次大考,国有平台公司在新的形势下再度面临新的挑战。前段时间和某平台公司做招商的聊了几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招商这块是越来越难,但再难,我们也得上。别人不上,我们也得上。用尽一切办法。”听了之后心里不免有些感触。
招商是产业园区的命脉,也是城市的命脉,难做,也必须有人去做。在产业思维逐渐代替地产思维成为核心的现在,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行的现在,招商的专业化和正规化已成趋势,平台公司为了生存,只能不断精进自己。